19世纪学院派绘画名家系列连载 | 朴素的描绘——勒帕热的乡土自然主义绘画编撰:郭文宁

朱利斯·巴斯蒂昂·勒帕热(Jules Bastien-Lepage )(1848-1884)是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绘画运动的代表画家,他的绘画汲取了库尔贝、米勒等画家的现实主义精髓,吸收了印象派的外光理念,赞同艺术的社会功能并坚定地遵循“为生活而艺术”的原则,他以朴实无华的笔法,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本真面貌。勒帕热朴素的描绘和求“真”务“实”使他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远超同时代的诸多自然主义画家,被称为米勒之后唯一能真实生动地再现法国农村艰苦生活的大师,成为19世纪欧洲学院派绘画的一代巨匠。

 

收获季节


提到乡土题材绘画,中国的油画家并不陌生。1978年3月,“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在北京举行,《剁草》这幅画给观众以深深的震撼,掀起了一股狂热的怀旧和乡土风并迅速席卷全国,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人们也从这次展览中认识了这位自然主义绘画的巨匠——勒帕热。


自然主义绘画是19世纪欧洲学院派绘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并非独立绘画流派,而是在学院派绘画的基础上一种观察、认识自然的方法论,它更强调通过对客观自然最大程度的真实再现。19世纪中期柯罗、米勒、卢梭等一批画家汇集到巴比松,他们追求自然生活的纯真与质朴,挖掘自然表面下的朴素、善良的人性的之美,以真实手法再现性的描绘他们所看到的自然景象导,尽量避免把主观情绪加入创作之中,以自然界的规律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倡导的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艺术理念由此掀起了自然主义运动。19世纪70年代以后,勒帕热、莱尔米特、罗尔、蓬桑、布纳尔等一批画家又把自然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也使19世纪的学院派绘画呈现异彩多元的繁荣景象。


放牛娃


朱利斯·巴斯蒂昂·勒帕热(JulesBastien-Lepage ) 1848年11月1日出生于法国莫兹河畔的一个小村庄里,在幼年就表现出了对绘画的天赋。1867年勒帕热来到艺术中心巴黎,投到学院派大师卡巴涅尔的门下进行严格的训练,造就了他扎实的绘画基本功。1870年勒帕热首次在巴黎沙龙展出作品, 1874年在巴黎沙龙展览会中勒帕热的绘画《春之歌》和《祖父肖像》得了沙龙评选委员会的认可并获得了三等勋章,这使他开始成为了巴黎沙龙中的重要人物。19世纪70年代末期,勒帕热的作品开始转向乡土题材,他描绘农村和农民的贫苦生活,朴实的画面充满了乡村诗意和抒情意味。这一时期勒帕热创作了《垛草》、《收获土豆》、《圣女贞德》、《丰收季节》、《携牛的女孩》等诸多作品。1878年勒帕热的《垛草》在沙龙展出并引起巨大轰动,勒帕热也因此一举成名,并于1879年获得了古罗马军团骑士勋章。


《垛草》180x195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1877


《垛草》是勒帕热最具代表性的乡土自然主义作品,描绘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在草地上小憩的场面,整个画面精致而唯美,尤其是农妇的手和面部的刻画,血管似乎隐藏在长期风吹日晒的皮肤之下,这种对“真实”的精确描绘深刻地表现了19世纪法国农村法国农村农民艰苦的生活,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在1878年的沙龙展览中引起轰动,而创作此画时勒帕热还不到30岁。《垛草》既传承了学院派严谨的写实技巧和现实主义重客观、重典型的主题表现,显露出勒帕热平实、质朴的审美情趣。勒帕热长期生活在农村,乡村生活也成了他创作的主题,和同时代的风景画家不同,勒帕热在乡土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传统风景画中空气透视的绘画原则不同,他把人物置于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来描绘,同时吸收了印象派的光色理念,使人物形象的轮廓更加清晰,画中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绘画语言朴素,表现手法严谨而写真。他所创造的农民总是纯朴、敦厚、勤劳和深沉,所描绘的农村充溢着田园诗式的浓郁泥土气息。从《垛草》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自然主义绘画所强调的描绘自然的纯粹性,也就是说要对自然做出真实的、纯粹的描绘,而不是美化和矫饰。


《收获土豆》 180x195cm

墨尔本维多利亚美术馆藏 1879


《收获土豆》是勒帕热的另一幅代表作品,画中描绘了一位农家妇女正在田野里躬身收获土豆的情景。通过对乡村生活的客观还原和朴素描绘,在求其“真实”的同时,勒帕热也将其个人情感在朴素的描绘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在这幅画中,勒帕热把对农民和农村生活的情感隐藏在描绘农村最普通的乡村劳动——“收土豆”这一情境中,普通的日常生活加之朴素的描绘,情境蕴藏情感于不动声色之中,在画面白描般手法的道白中,引起观者一缕乡愁、一丝回味以及深深的思考。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勒帕热对农民和乡村生活有独到而深刻的体验,所以他能以极其敏锐和细微目光把握住乡村农民特有的动势和表情,从而深刻地揭示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活动。从这张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对“真实”的理解和表现不尽相同。现实主义是以反映现实为目的,而自然主义则是努力挖掘现实中所蕴含的“真”,这个“真”就是自然主义所追求的本质,是自然主义的生命。勒帕热的乡土绘画以一种凝固的自然化的生活情境,表达了一种朴素的、沉静的力量,使观众在一下子就融入到画面的情境中,似不动声色,却又被画面自然融汇,引起观众潜在的、普遍的人性情感的共鸣,这也正是勒帕热绘画的魅力所在。


《圣女贞德》254cm×279.4cm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1879


《圣女贞德》创作于1879年,这幅画颇具新古典主义借古喻今的精神内涵。此画借描绘圣女贞德的典故号召人们对侵略者坚强抵抗,重新夺回失去的土地。勒帕热在此画中并没有把贞德描绘成一个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而是刻画了一个站在农场中的农家女子,虽是历史题材,但仍失不自然主义的风貌。勒帕热意在用历史典故去挖掘乡土题材的可能性,此画更强调了自然主义绘画的社会功能。

说到乡土题材,不能不提到米勒,像米勒一样,勒帕热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和农村生活都有着真挚的感情,这和印象派画家画农村是不同的。同样描绘农村,印象派画家关注的是乡村野景中瞬间的光色变化,而米勒和勒帕热则是描绘对农村的真情实感,是作为农民描绘农民,表现农民和农村生活,从最平凡的劳动生活中去捕捉农村生活的永恒之美。和勒帕热不同的是,米勒本身就是农民,每天和其他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所表现的农民更真挚和纯朴,表现手法也更为朴素,形成了米勒作品所特有的深度和内涵,极具艺术感染力。和米勒相比,勒帕热吸收了库尔贝等现实主义画派对细节的深入描绘,通过展现了更多的人物细节刻画以加强艺术感染力,在色彩的运用上,勒帕热还多少受到了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大大增强了色彩与素描的自然融合,同时对整个画面色调的把控使得他的绘画更具视觉冲击力。勒帕热的绘画根植于其养育他的那片土地,其浓厚的民族性和文化积淀使其绘画具有真实、朴素的特点。他传承了学院派重视造型的创作传统,赞同艺术的社会功能并坚定地遵循“为生活而艺术”的原则,勒帕热在乡土题材绘画中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了对乡土的生命体验,从而升华了乡土的精神内涵,他以朴实无华的笔法,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本真面貌,他所表现的不仅仅乡土,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深刻表达,这正是勒帕热自然主义绘画的精髓。勒帕热朴实求真的绘画语言使他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远远超过同时代其他自然主义画家。


小憩


在19世纪的法国,各种艺术流派异彩纷呈,和勒帕热处于同时代的还有当时占据主流绘画的新古典主义和后来的浪漫主义以及影响甚广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强调用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还原客观地还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求一种不带个人主观情感的纯粹的客观性,最大程度地还原生活中的“真实”。我们从《贫穷的儿童》、《睡着了的小乞丐》等多种表现乡村儿童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到画家对19世纪法国农村艰苦生活的“真实”还原,这些作品深刻地表现了19世纪法国农村农民艰苦的生活,强调了绘画的社会批判性,这也是勒帕热自然主义绘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田间休憩


2012年“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再次在上海展出,勒帕热的《垛草》前依然人头攒动,反响热烈,足见勒帕热绘画的艺术魅力,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到19世纪学院派绘画的多元形态,而勒帕热正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超写实绘画都已经司空见惯的今天,人们对勒帕热的关注不在于其细节的精确描绘,而是更加关注其画面所传达的精神理念,即关注自然、关注现实、关注生活,通过朴素的描绘求“真”务“实”,传达出一种质朴、纯真的情感,这种描绘的手法虽朴素却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Jules_Bastien-Lepage

2、https://www.isnare.com/encyclopedia/Jules_Bastien-L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