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绘画大师文森特·梵高曾经在给弟弟西奥的书信中表达了他最喜爱的两位画家,一位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尚.法兰斯瓦.米勒,另一位则是学院派绘画大师莱尔米特。梵高在信件中写道:“如果莱尔米特每个月出版一副他的作品,我会很乐意跟随他的步伐。这些年来,我未曾见过可与之媲美的作品。今夜我被莱尔米特迷住了,不能再多谈别的了。”
1844年7月,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出生于法国皮卡第大区的埃纳省,是法国19世纪学院派画家与雕版艺术家。莱尔米特的一生对于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重要贡献,其主要的创作题材是十九世纪法国乡村与城镇的农民生活与风光,素材多见于乡村的风景以及劳作中的农民。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曾主要师从于学院派画家科克·德·布瓦博德兰。科克·德·布瓦博德兰曾经参与1831年和1840年的沙龙展览,成为学院画家。作为绘画导师,他开创性的运用了加深记忆的作画方法。科克·德·布瓦博德兰经常在参观卢浮宫的过程中指导学员。通过深度记忆卢浮宫画作的一幅名作,然后在画室中的创作中重现这幅画作或作为依照。这样的训练使学员们能够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视觉语言的表现方式。莱昂·莱尔米特也是他的弟子之一。同时在巴黎的绘画学习过程中,莱尔米特结识了亨利方丹、拉图尔、罗丹、梵高等艺术大师。
莱尔米特年轻时就表现出不凡的绘画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曾经师从学院派的莱米尔特,汲取了学院派严谨写实的绘画功力,并于1864年,就第一次成功参加沙龙展出。1871年到1872年,莱尔米特在英国潜心研究英国绘画大师的创作方法与技艺。当时的法国南部的乡村,朴实粗犷的劳动者们与遍地成片的金色麦穗和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麦秸是当时各流派艺术家表达的重要素材。作为生活在法国南部乡村二十多年的莱米尔特当然由衷的热爱这片土地,1872年以后,回国后的十年中,他也经常在布列塔尼收集乡村、市集场景与农民人物等素材作画。
《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1883年
材质:布 油彩
尺寸:76.8cm×97.2cm
收藏处:墨西哥 西蒙基金会
19世纪法国也是一个南北两极化与大变革的时期。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在法国北方方兴未艾,南方却依旧保持着法国农庄与田间的质朴生活。或许是巴黎人依旧怀念或热爱田园风情的乐土,独爱朴实之美又精湛学院绘画技艺的莱尔米特在1880年后创作的几幅大幅描绘家乡圣佩尔山的人文创作作品参展并大获成功。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包括《圣佩尔山的割麦人》,画作中的内容表达了乡亲们糊口和劳作的场景。然而真正使这位与农民为伍的艺术家在艺术沙龙名噪一时的,是他的作品《收割者的报酬》。1882年沙龙展出的莱尔米特的油画力作《收割者的报酬》轰动了当时的绘画界,这幅作品表现了法国麦收时节,雇工们割完麦穗,正在等待工头支付报酬的场景。当时的法国乡村处处可见的这个现实场景,在莱尔米特极其自然生动的描绘中,呈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及工头们支付酬劳时的神态与心理状况,隐喻地揭示了农村的阶级关系。通过透视上的处理安排,画面中主要人物是前景中手执长柄大镰刀的农民,人物神情严肃,似乎若有所思的表情,造型铿锵有力的笔触很好的刻画出了对象清瘦坚实的筋骨、真实的服饰和身上背着的水壶,很好诠释地了人物的阶级。画面中心正在喂奶并转过身去接受报酬的妇女,通过动作与角度的安排很好的诠释了与中心人物的关系。画面背景中各个人物付钱、数钱的动作细节描绘得非常真实。画面中,所蕴含的社会性与人性,让观众仿佛切身体会到当下时代的现实与下层阶级的无奈,至此莱尔米特名噪一时。
1890年功成名就的莱尔米特成为法国国家艺术协会的创始成员之一,员并担任诸多艺术界要职。莱尔米特通过自身的大量创作与技艺的不断磨砺,一举跻身为当时现实主义流派的领军人物。
《收割者的报酬》 1882年
材质:布 油彩
尺寸:215cmx275cm
馆藏处:巴黎奥赛博物馆
1895年 材质:布 油彩
尺寸:404cm×635cm
馆藏处:小皇宫博物馆
《母爱》 1888年
材质:布 油彩
尺寸:41.3cm×33cm
女性题材也是莱尔米特重要的绘画主题之一,莱尔米特的女性绘画作品形式上不同于早期学院派画家在表达女性题材上的唯美与庄重,内容上也与宗教和贵族造像绘画有着显著区别。从内容上来看,莱尔米特的女性绘画题材画作更注重朴实与真实的女性生活的表达,女性家庭角色和田野间耕作的真实场景在莱尔米特的绘画中比比皆是。例如《洗衣妇》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内容中的人们生活的和谐,生动地表现出了法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是一种不加修饰的美。在创作《拾麦穗的女人》这幅作品的时期,莱尔米特开始声名赫起,逐渐对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发挥了贡献。
《拾麦穗的女人》 1891年
材质:布 油彩
尺寸:101.6cm×78.7cm
或许是画家童年时期的家庭观念以及幼年的莱尔米特对于艺术的热爱,母爱在莱尔米特作品中极具有特色的绘画元素。1900年,莱尔米特开始将创作的重点放到母性这一主题上,诸多创作描绘了母亲的形象以及强调家庭的观念。在莱尔米特创作中我们常见单独陪伴孩子的母亲,众人中间伴随子女的母亲。同时,通过画面中对母亲不同姿态与角度的描画,乡村劳作与生活时的场景不再是劳苦或精疲力竭的生涩感,而是一幅幅有着温暖活力与生活气息与的画作,从中可见女性的人物角色在莱尔米特诸多创作作品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润色作用, 挖掘出乡村日常的宁静与平和。这也源于莱尔米特对于农民生活的观察与描画充斥着自身的热爱,既有现实主义的做派也有源自纯粹的自然主义的精髓。
《拾穗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
1857年 材质:布 油彩
尺寸:83.5x111cm
馆藏处:巴黎奥赛美术馆
19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主义思潮渐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政治理想,随着巴黎公社的建立,应运而生的是艺术家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其代表就是巴比松画派。巴比松是巴黎近郊的一个风景优美的村庄,十九世纪的许多画家在此实地写生或定居,逐步形成了特定的艺术家群体。画派的作品蓬松的笔触质感,松动的画面结构独具特色,对日后的印象派绘画也影响颇深。莱尔米特的绘画成长过程也恰逢巴比松画派时代,这种影响在莱尔米特中后期的粉彩与油画作品更为明显,同时,莱尔米特创造性的将油画的经验应用于粉彩画上,在绘画材料的运用上开创性的使用了粉蜡笔的作画技法,生动的表现出农舍、树叶、草垛、溪水与柔和的户外光线。同时富有生动质感的画面中人物姿态自然与生动。较早于莱尔米特的创作年代,著名的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米勒的作品《拾穗者》也是深入人心的,虽然两位著名的艺术家在题材上均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写实主义者,但作画风格与作品的创作所表达的人文精神却不尽相同,米勒的创作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法国乡村劳动阶层的辛苦面貌。但莱尔米特则是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出发,客观地呈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场景,凸显了法国乡村特有的生活气息,莱尔米特的作品已经不再受到纯粹于艺术虚构与理论束缚的禁锢。
《洗衣妇》 1888年
材质:布 油彩
尺寸:914cm×1,250cm
受家庭羁绊与自身潜意识的影响,画家晚年时的创作多表现一些在家附近的粉彩风景画,而他自己的画室也同样距离家很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莱尔米特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使他无法继续他的绘画与工作。在他的晚年,画家只创作了一些粉彩画。1925年7月28,莱尔米特逝世,永远的安息于他的诞生地——在法国的埃纳省的Mont-Saint-Père。
莱尔米特所处的时代恰逢文化艺术与社会生产领域发展的大变革时期。无论是巴比松画派的浪漫诗意,还是现实主义的客观自然的表达,甚至是印象派画家对于莱尔米特作品的欣赏,从来自于学院派绘画的莱尔米特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变革与融合。引用艺术批评家托雷的论述——艺术要有现实的迫切性,能够深入于时代的心灵,要使美术重新具有社会性。艺术是人为创作主观现象的描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优秀与否,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因而,能够被理解的真实,才是被时代所需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