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历史上的绘画、东西方的绘画都是我这台过滤器中的主要原件,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更是这台过滤器的心脏。前者决定了绘画的深度,后者决定了绘画的真实。
何振浩
画家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过滤器——我的绘画观
文图|何振浩
用文字的形式谈自己的绘画总是很困难的。就好比要魔术师自己解析自己的魔术一般, 好像是件挺荒唐的事。总觉得这世上有绘画、音乐、戏剧等等不同类别的艺术,就是为了让不同擅长的人表达自身。因此,也就出现了画画的人不太愿意用文字来解析画面,出现了许多看画的人很没有耐心去看那些个介绍文字。
《美人鱼》 170×140cm 2006
但是,人类又总喜欢用文字的东西去评判、解析、阐述别类的艺术。这似乎是人类向理性发展的一种必然标志,正是有这样的思辨的欲望, 所以也得以产生各种艺术史与各类艺术批评,反过来不断要解释艺术,分类艺术,影响艺术。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解释分类影响也总是伴随着偏见与误导。原始人画画他们不会在乎这是艺术还是非艺术,儿童作画也是如此,正因为有所表达就有绘画,这或许是绘画的初衷,也是它恒久的魅力。我相信绘画自己是足够言说的。我们用绘画本身应该可以直指自己所想所知所指之物之精神。
《何希丁肖像之二》 40×50cm 2016
1.绘画是有个性和社会价值的图像
画画这是个很古老的艺术。在它被认定为艺术之前还有很长一段历史,或是为帝王的献祭,或是为宗教的服务。之所以各个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的绘画艺术,就因为它是一种截留我们所见之世界的一种可行的方法。而且,在截留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人的情感、愿望、幻想等等主观的思想。因此,绘画是另一种人类思想的图像史。
《舞者》 60×90cm 布面油画 2010
绘画发展到今天,它还有存在的必要与可能吗?这个问题一直在被思考与解答。但是,无论被吵得多厉害,这个21世纪的新世界依然还有新的绘画在被创作在被展示出来,不会因为人类有了更多的图像截留方式而死亡。我想原因就是这种截留图像的方式已经不再是截留完全客观的图像,而是截留带有人类思考、人类情感、人类愿景的一种图像。图像是被过滤被处理被情感化的,是个人精神主导的,因此它是有个性和社会价值的图像。我想这就是它之所以存在发展的原因吧。
《林中幽翠》 180×60cm 2016
《平原上的河谷》 180×60cm 2016
最古老的绘画中有一个目的就是制造现实之物或人的替代品,为的是得到或永生。把这一目的放在当代,其实也还是存在——就是艺术家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占为己有,打下自己的标签与烙印。因此,画家中不乏各式各样的梦想者和狂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用绘画的方式改造和占有这个客观世界的企图。只是,留存下来的绘画作品中的世界都是画家自己理想化的客观世界,因此显然是各异的。
《窗外》 120×110cm 布面油画 2014
绘画对于我来说,也已经成为一种自我表达最合适的手段。不论生活有多少变化和发展,不论眼前的世界有多少新的事物的发生发展与消亡,绘画对于我来说都是在不紧不慢中自言自语。用一笔加一笔,一层叠一层的最为原始朴素的方式轻轻地回应世界。最终在这种试图的开启与把握中留存下我的世界的截图。
2.绘画的过程就是解疑的过程
这个时代在不断地前行,这其中伴随着对这个时代的无数评价与看法。欣喜与失望交集,乐观与悲观同在。这个时代留给我们太多的不确定,也留给我们很多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艺术中都有前卫与创新,又都有不断的反省与回顾。历史总是比现实更加深厚。每次有绘画的困惑时,翻阅艺术史总能有所启发与帮助。我们理所应当需要直面当代的现实社会, 也要展望未来的可能,但是历史的贯穿却能让你看到一些压制在表象之下的珍贵线索。我想这才是艺术经典的真正价值。
《绝缘体》100×80cm 布面油画 2009
回顾这几年自己的绘画艺术,存疑是一个不断出现的心灵节点。之所以要不间断地绘画,就是在存疑的状态中有不断的解疑的企图。表达的开始都是模糊,然后是渐渐清晰,渐渐澄明,可是又会不断地疑惑,再周而复始,这就是我绘画过程的常态。幸亏我的作品一般都要经历长时间的绘制,这就给了我这样一种足够的自我矛盾又自我化解的纠缠过程。留下的作品就像个心理纠缠的副产品,说不清它是完成了还是未完成。在展览时就姑且停留一下吧。但是当开启新的画面时,自己知道又是内心解疑的企图再次蠢蠢欲动。旧的绘画解释了之前的疑惑,但或许又引出了新的疑惑,于是乎又进入新一轮的解疑的过程。过程总是跌宕起伏, 结果往往安静平实。这可能就是我之所以认为可以停笔的关键。因为纠缠暂时平息,疑惑暂时有解。画面的世界接近自己内心的那个世界,接近所要截留的那个图景。这或许就是艺术家自己眼中的对象世界吧。其实绘画都是要在方寸画布中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视觉次序。这个过程不容易,但当次序渐渐明晰,也该是可以停笔之时。画家不是建筑设计师,可以把设想用图纸交付工人建造。画家不仅要自己想象,更要不知疲倦地独自营造,因此画画的快乐痛苦和成就感就只有画家自知。
《秋意正浓》 160×70cm 2016
《清晨》 180×60cm 2016
3.艺术具有过滤器的作用,最终产生最有价值的对话
这个世界不断带给你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但是艺术对于这些来说有点过滤器的作用。我在不断地尝试新东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审视这些东西。我总是力图让这些新信息经过我的绘画过程自然而然地进入我的画面,也进入自己的心灵。审视和思考是伴随着绘画尝试的。因为不断地有一个参照系统在衡量这些信息,以此把它们最本质的东西拔出来,进入我的画面,产生最主要的最有价值的对话。
《无言之一》 180×140cm 布面油画 2007
《无言之二》180×140cm 布面油画 2007
因此,我认为历史上的绘画、东西方的绘画都是我这台过滤器中的主要原件,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更是这台过滤器的心脏。前者决定了绘画的深度,后者决定了绘画的真实。自己绘画的发展就是在这种新旧事物的不断刺激中自我思考自我过滤再存疑解疑的一个过程。以自己擅长的这一点技术,更加自如更加深入更加精确地不断实践这样一个个人化的却是很有意义的过程。最后,留下这些作品,证明自己在此时此地的存在。
▲▲▲▲
《面具》 120×80cm 布面油画 2015
《冥想者》 75×94cm 2012
《知新》 100×105cm 布面油画 2009
《映之一》 100×105cm 布面油画 2011
《映之二》 100×105cm 布面油画 2011
《雪后之一》 100×105cm 布面油画 2010
《雪后之二》 100×105cm 布面油画 2010
《雨巷之一》 150×30cm 布面油画 2009
《雨巷之二》 150×30cm 布面油画 2009
《雨巷之三》 30×150cm 布面油画 2014
艺术家档案
何振浩
1975年生于浙江海宁。曾在法、德等国及国内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部分作品被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作品深受美术馆、画廊、机构、评论家及收藏家的关注。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代表作品:《美人鱼》《冥想者》《闻香》《窗外》《活水系列》《琢物记系列》等
教育经历
1994年毕业于中国美院附中
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
200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当代著名具象画家徐芒耀教授,获硕士学位
2012年至2013年,中央美院油画系访问学者
创作特色
作为中国新一代写实主义画家的代表,何振浩在继承古典写实语言的同时,敏锐地关注着当代社会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性。用一种新的肖像画的形式,以含蓄隐喻的表现手段,在作品中投射艺术家对世界以及周围人的感受和思考。用崭新的艺术观念和精湛的写实技艺表达艺术家眼中的当代精神和独特的人文关怀。在新的景物系列作品中,他更是以不平常的视角和思考深度来表现最不起眼的平常之物,在微小中体现宏大,在平实中凸显生命的精彩与悲情。以一种传统文人的细腻委婉的表述方式来传达当下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冲突,无奈与希望。
个 展
2011 “停留”2011何振浩油画个展
2014 “酿画”2014何振浩作品个展
“活水”2014何振浩油画个展
2015 “琢物 水清”2015何振浩 潘清双个展
2016 “尽观”2016何振浩作品个展
近期群展及活动
2017
1月参加第二届恭王府时代肖像艺术展
2月参加“版画初心”刘海粟美术馆版画工作营作品成果展
2016
3月参加第二届经典与传承——全国中青年写实绘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3月参加“追求卓越:来自学院的艺术家”——首届油画邀请展(收官展)
4月参加“和而不同”——上海当代中青年油画邀请展
6月-8月参加“时尚-美术馆”史论工作营
7月参加2016上海水彩粉画作品展
9月参加博洛尼亚插画展上海巡展主讲“音乐与插画”主题讲座
10月参加“走在写实路上”——首届上海青年写实绘画沙龙肖像作品展
10月参加原曲2016秋季当代展
10月参加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美术书法展
10月参加“丝路画意”2016年亦师亦友第六届海上画家联展
10月参加“相由心生”上海写实绘画邀请展
12月参加原曲画廊2017新年迎新画展
12月参加“版画初心”刘海粟美术馆2016版画工作营
……
获 奖
2010年10月荣获上海市年度特别文艺人才奖
2015年12月获2015年度靳尚谊专项基金